金閣寺建於1397年(應永4年),屬於臨濟宗相國寺派,正式名稱「鹿苑寺」的「鹿苑」是室町幕府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法名,可以想見與義滿淵源甚深。
金閣寺現址原本是鎌倉時代公卿西園寺家宅邸。鎌倉幕府滅亡後,西園寺家的豪宅自然因為缺乏整理而荒廢。1394年(應永元年),足利義滿獲得這塊當時稱為「北山第」的山莊,於是開始改建。
1397年(應永四年),義滿將北山第改名「北山殿」,並且將舍利殿作為修禪之所。
寺裡主要建築有舍利殿、護摩堂、懺法堂、法水院等佛教建築,宸殿、公卿間、會所、天鏡閣、拱北樓、泉殿、現雪亭則作為住宅使用。其中又以舍利殿耗資最多。
舍利殿一共三層。第一層為貴族愛用的寢殿造樣式,安置有釋迦像與足利義滿像,第二層是武家書院造型樣式,第三層是佛堂。屋頂的四方錐體造型稱為寶形造,中央則站著一隻鑲金鳳凰。舍利殿融合貴族與武家建築於一身,創新的建築風格被認為是室町幕府極盛期「北山文化」的代表。舍利殿也就是金閣。
「人世間再沒有比金閣更美的東西了。」
三島由紀夫的小說《金閣寺》,開頭便描述了主角溝口從小就聽聞父親說到有關於金閣的種種,所以對於未曾蒙面的金閣充滿了各種期待與想像。想像中,金閣是一切美的化身吧,無與倫比也無可比擬。
可是當溝口終於看到真正的金閣時,卻像見到失去蘋果光於是原形畢露的女明星一般,「什麼感動也沒有。」溝口這才發現,原來,金閣還真的只存在於想像。
「那不過是一棟毫不起眼的三層式老舊黝黑的建築罷了。」溝口暗忖,「頂尖的那隻木楞楞的烏鴉,談什麼美?簡直給人家一種極不協調,不實在的感覺。美?這就叫美嗎?」
小說裡的溝口於現實中是真有其人,所引發的事件正是三島的靈感來源。西元1950年7月2日凌晨,21歲的金閣寺見習僧人林承賢放火燒了金閣寺。
如果是根據三島小說,溝口是以火柴點燃稻草縱火,由於金閣寺本為易燃木造建築,火勢一起,自然一發不可收拾。
於是乎,連兩次世界大戰都平安捱過的金閣,卻因為小小的火柴之火而全毀了。寺內收藏的包括足利義滿木像、觀音菩薩像、如來佛像,以及佛教經書等等也多焚毀,文化損失無法估計。
現存的金閣是火災五年後根據原樣重新修復建造。1986年至1987年間,曾經再次整理,當時共使用高達二十萬枚大小約10.8公分見方的金箔裝飾外牆,用量是前次重建金閣時的十倍,金箔厚度則是前次的兩倍並且重複貼了兩層,消耗整整20公斤黃金,總工程費達到7億4千萬日元。
金閣寺真的是鑲金的。
也難怪當友人正猶豫著該不該在有限的假期中將金閣寺排入行程而詢問我的感想時,我想了半天只擠出了五個字:小小的,很金。
關於金閣寺,很抱歉我的感想與小說中口吃的溝口初見金閣時的印象幾乎如出一轍啊,那就是,「什麼感動也沒有。」
曾經在冬末參觀金閣寺卻什麼感動也沒得到的我,在秋天來臨時又跑了一趟金閣,「為什麼這樣違背心意呢?」
理由非常世俗,只因為小馨眼我老是在臉書動態看到「怎麼好像每個去過京都的人都有拍到閃閃的金閣搭配秋天的鮮紅葉呀?」羨慕又嫉妒的心情不禁油然升起,為什麼我沒有類似的照片呢?「我也要──」
我就是抱著如此這般無聊的動機二訪了金閣寺,什麼世界遺產、三島由紀夫、北山文化的深層意涵,對於那個當下的我而言,全是浮雲啦一點也不重要,我只要拍照。
這也可以是一種旅行動機吧?
金閣寺
地址 |
京都府京都市北區金閣寺町1 |
電話 |
075-461-0013 |
時間 |
09:00~17:00 |
費用 |
高中生以上400円 |
休日 |
無 |
交通 |
市公車101或205號至「金閣寺道」下車,徒歩約5分 |
網站 |
金閣寺即時影像 請點我 |
留言列表